如来藏佛学 • 谈师讲堂 • 文字记录 • 心经外义
【1. 谈师讲堂 • 3.文字记录 • 1.心经外义20讲 • 2.佛法修行过程 • 1030102】
第二讲 佛法修行过程
五道是凡夫成佛的五个修习层次,是资粮道、加行道、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。
弥勒菩萨将这五道分作四个位,第一个叫做:抉择位,抉择位就是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;第二个叫:触证位,触证位就是触证如来藏,触证般若波罗蜜多;第三个叫:随忆念位,就是修道;第四个叫通达位,就是无学道。
抉择,是闻法、思法,思,就是思考,然后修法,由这样得来抉择见,抓这个见地来做抉择,知道什么是我们应该接受的,什么是我们应该舍弃的,这就叫做抉择。如果具体来讲,修行的方法就是用四重缘起来做抉择,所以,这不是一个层次的修习,在这里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的修习。先从业因缘起抉择,再由相依缘起抉择,然后相对、相碍,这样我们就进入了触证位,触证位就是讲通过修行证悟到道真如,证悟如来藏,证到般若波罗蜜多,在佛学中,我们就称他们为初地菩萨。
这些是不同法门,建立不同的名相,这个法门叫如来藏,这个叫:般若,这个叫:真如,改天我们再慢慢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名词,再接下来,就到了二地到十地菩萨,总共九个地。
二地到十地的这九个地的菩萨,就是随忆念位,随忆念什么呢?通俗的讲,就是回忆,且复习以前由资粮道到见道的修习,由这个随忆念来除去障碍,就是重复以前的修习。这里就分九个层次,所以,由二地到十地,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层次。
在二地到十地里面又可以分两个阶段,一个由二地到六地,六地菩萨就不是触证了,是真真正正验证了般若波罗蜜多了,也就是说,真如的境界波罗蜜多的境界在面前显现了。所以,六地菩萨又叫现前位,八地菩萨就开始入深般若波罗蜜多,六地,波罗蜜多现前,但还没有深入般若的阶段,深般若波罗蜜多由八地开始,所以,八地菩萨就叫不动位,不动地,证悟了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永不退转,所以由八地开始是不退转位,不退转位,又叫不动位,又叫清净位,随你们怎么叫它,他们证的就叫深般若。
中间有个过渡阶段,就是七地,修菩萨道最难的就是由六地转入八地,因为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跳跃,由般若波罗蜜多跳跃到深般若波罗蜜多,就要经过七地,七地叫远行地,因为要经过很长期的旅行,很长远的心路历程,才能够从六地入到八地,六地还是不净位,还没有清净的,到了八地就清净了,不动了,所以,证到八地的人,凭他的悲心,凭他的愿力再回到这个人世,无论他做什么东西,都永不动摇,永不退转,他永远都是八地菩萨。
所以在《法华经》里面,文殊师利菩萨指示善财童子,他参见的那些大菩萨,其中有三个好多人都不理解。一个是妓女,城市里很出名的妓女;一个是国王,但是这个国王每天要杀一个人才能安乐,一天不杀人就不安乐;一个是外道,这个外道专门做事相,教人怎样拜佛,怎样崇拜造物主等等,然而《法华经》讲,这三个其实都是大菩萨的示现。
为什么要这样示现呢?他的示现是由贪、嗔、痴入道,示现做妓女就是示现贪,示现国王就是示现嗔,天天要抓人杀人,示现作外道,就是示现痴,这里是我们最根本的三种污浊的东西,这三个菩萨就示现最污浊的东西的最污浊状态。《法华经》讲,他们的示现是有他们的心意的,他们是由他们的示现来渡众生的,你们如果想要了解详细内容,就要看《法华经》的【入法界本】,讲善财童子是怎样跟他们对话的,因为他们入了不动地,所以,虽然示现作贪嗔痴的形象,他们仍然是八地菩萨,他们的八地菩萨没有因此退转。
没入八地不行,没入八地菩萨的话,就一定要做善事,示现这个人世间一定要做善事,否则他就会退转了,他会根据业力来决定,你这一世进入六地,如果你下一世是做恶业的,你立刻就没有了六地,变成凡夫的样子,所以要到八地菩萨,才能得到自在,可以根据需要来决定你的事业,因此在佛经里面都有说,外道如何进行菩萨和佛的事业。
佛家对于外道的理论,是我们可以加以分析和剖析,但我们绝对不鄙视外道,不鄙视一切世间的现象,世间的行径,我们当他是菩萨的示意,所以,即使被打到血淋淋,我们也只是把他当作众生的业力清算而已,这一本帐是你们自己结出来的,是千百年来不断的结下来的一本帐,现在显现的事情就是在买单而已,至于买单买成什么结果,将来发展到怎么样看众生的共业来决定,可以转好,也可以变得更坏,全部看众生的心性。
八地到十地是修到一个更高的层次,到了十地,入了佛地,也叫无学道。无学道在成佛之前有一个过渡阶段,这个过渡阶段,也叫无间道。无间道是说无间而成佛,一旦进入这个道,马上成佛,一点停留都没有,叫做无间道。
无间道是成佛前的佛的因位,我们叫作“因”,是成佛的因,所以这叫做佛的因位。佛的因位是进入到了相碍缘起,而脱离了相碍缘起,超越了相碍缘起。无间道之前的菩萨都超越不了相碍,你是这一空间的菩萨都要遵循一个规律,就是三度空间一度时间,你一定要立体的,你所认识的东西都是立体的,但是到了无间道就超越了时空限制了,可以超越了我们的三度空间和一度时间去认识这个佛界了,认识这个由佛界显现的各种世间的影像了,所以,到了最后,就离开了相碍,自然成佛。
这个时候所指的才是平等性,是什么平等呢?一切时空平等。我们时刻执著于三度空间一度时间,所以你们心目中的佛一定是立体的佛,这样你是落在了时空的相碍里来理解佛经,实际上,佛,是超越时空的,没有三度空间,一度时间的限制,那才叫做平等。你能够周遍一切时空在术语上叫遍一切界,在佛经里面是遍一切界,每一个时空是一个界,遍一切界,那样才叫大平等。
现在很多人流行学宁玛派的,宁玛派最终究的修行叫大圆满,那什么叫做大圆满呢?你们就是圆满的,你不圆满就不能在这个世间出现,在这里什么都是圆满的,什么叫圆满?适应了一切的局限而显现出来,就叫圆满了,所以你们就适应了各种局限了,其实做人有好多的局限,除了三度空间一度时间还有很多,你由年轻到变老,一定需要氧气一定需要淀粉、脂肪、糖来作为主要的营养。如果你要其他物质作为主要的影响,对不起,这个世界没有东西给你吃,但是,另一个世界不一定是吃我们的食物,你不要以为我们的东西才能被人体供应营养,如果在其他的世界,就会有另一种物质去提供营养,那这些就是限制,就是相碍。
一切世界的显现都是适应相碍而圆满显现。每一个世界都有这个世界圆满的条件,通通都圆满,便成立了无数的多世界,这个就叫大圆满。每一个世界都根据它的相碍而成立,是故平等,这个才叫平等性,佛性的平等性就是这样,大圆满就是这样,周遍一切而大圆满,一切法都圆满成就,超越时空而圆满成就,所以,这个无间道就是去证大平等性,去证这个大圆满。
那般若波罗蜜多和深般若波罗蜜多有什么不同呢?刚刚我们讲过,一个是修持,一个行持,修持就要入定,行持不是。看他日常生活,举手投足和说话,甚至睡觉全部是行持,日常生活的行,所以,在我们的教法里面,每一个阶段有一个方法教你,叫睡梦法。你学法学到这个层次的时候,你就这样睡觉,到高一个层次,又要换一个方式,用另一种方式来睡觉了,所以,有这么一个方法来教你,那么就是说我们的教法24小时都修,不是修持就是行持。
到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,你就不用像我们这样,要靠观想,靠一套法门学怎么行持,你自己就知道怎么行,你的行就是修,等于我们的修。除了修与行的分别之外,我们还要留意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多。
般若就是什么呢?般若可以说是出世间的智慧,就是佛所证悟到的“智”,也称为:智境,不过,这个证道的智境是有生机与生命力的,在佛的证智的境界里面,就可以出现一切的情器世界,这个就叫般若。而波罗蜜多的意思就是渡过,一个过渡。我们生活的世界,在如来藏系统中称之为:识境。我们受到识境一切的局限,所有的事物都受识境的局限,我们从识境过渡到智境,成佛的时候,所证的就是智境。
而成佛的同时,我们的凡夫化身就过渡到了法身,法身其实就是智境的另一个名称,证到法身后,我们便从轮回的境界过渡到涅槃的境界,这个过渡就叫波罗蜜多,所以,是用有生机的佛智来作为过渡,这就叫做般若波罗蜜多。
这个有生机的佛智,我们能证到它超越时空的大平等性,或者说证到它的大圆满,这个就叫深波罗蜜多,也就是说波罗蜜多是不用超越这个时空去证,我们仍然受这个时空的局限,就是三度空间一度时间与生俱来的局限,当然,还有佛经没有说的,比如呼吸、氧气、吃饭等等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局限,这些我们不超越它,都可以证到波罗蜜多,但是一定要超越这些,才能证到深般若波罗蜜多。
所以,般若波罗蜜多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分别,除了修与行外,你还要知道平等性,当我们没超越时空来证,依据我们的局限来证的时候,我们还没得到平等,我们没和其他时空平等,这个时候我们证的只是般若,能超越时空才是深般若,分别就在这里。所以理解这对于理解心经有非常大的关系,将来说下去你就明白了。
现在开始讲经。
“如是我闻,一时,薄伽梵”
这个薄伽梵(Bhagavat)要按梵文读。“如是我闻”,一切佛经是结集而来的,是佛经的记录,佛学法的记录,‘如是我闻’的意思就是:我听来的是这样的。那什么叫‘一时’呢?‘一时’就是:那时候。‘薄伽梵’,翻译就是世尊的意思,我们称佛为世尊,用梵文来解释世尊,就是指两只脚的动物里面最尊贵,最聪明的那一个,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为世尊。
“住王舍城鹫峰山”
王舍城在很多佛经里叫做摩羯陀,这个摩羯陀是一个国家,摩羯陀的首都王舍城了,摩羯陀当时是释迦传道的根本据点。你们不要以为释迦传道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,他只有在特定的几个地方才受欢迎,其中有些地方怕被人抓去差点坐牢,被人冤枉过,甚至还有过杀身之祸,被人行刺,被人暗杀。
在《佛兴起行经》内,有讲这些故事,但到了这些,根本据点就是他的闻法之地了,摩羯陀国就是其中之一,就住在王舍城,王舍城有个鹫峰山,鹫峰山,有人译作灵鹫峰,是同一个地方,因为那里有个山峰,好像一只鹫鸟,所以叫鹫峰山。在《月灯三昧经》里说:王舍城东,见百亿佛,于诸胜利王前,庄严寂静三摩地。所以,这是古佛所住的地方,在王舍城东边,是无数佛所住的地方。
什么是叫做‘住’?住是跟着行住坐卧四威仪而住,行,有行的威仪,住有住的威仪,坐有坐的威仪,卧有卧的威仪,这样才叫住,翘起脚在那里坐着,行住坐卧都有四种规定的姿势,我们国人将这四种威严总结,说立如松,站着时像松树一样直,坐如钟,像钟一样坐在那里,稳定不动的,卧如弓,右边侧着身睡,是根据我们生活形态总结出来的,其实如果按照密宗的修习,就是说我们的身,每天要保持气脉、明点畅通,这样曲着身子,气脉明点就不畅通的要直起腰才畅通,行如风,立如松、坐如钟,卧如弓,就是行住坐卧。
在这里讲,你们以为是题外话了,其实不是,这是很重要的内容。现在外面讲的密宗,说密宗修三密,相应身密、语密、意密,身语意三密,讲的不知道有多神秘,我学了几十年,密宗都不知道这么神秘,其实啊,一点都不神秘,凡是将三密讲的神秘的那个人,你就应该开始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想教你密宗,他往往是另有目的的,用密宗来做装饰的。
什么是身语意?身语意就是我们在相碍缘起中显现出来的本质,形状与我们的生机,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法界里自显现,现显现出来,你有你的个性,你有你的形状,你有你的生机,每个人都不一样的,在这些内容里面修持的时候,我们建立了三个名词来解释这三个内容,给你们修习。
你的个性就是意,你的心意,这个能理解吧,一定跟你的心意跟你的思想有关,这就是你的意密。意密,每个人都有,可以当作是内心深处的性格来理解,要自己挖出来才知道,我们挖出来,如果觉得这个内心深处的性格肮脏邋遢,你就去清洁它,你就是修道了。现在就是将你自己肮脏的东西暴露,这个是意密。我们在修意密的时候,修的是空分,每时记得是我们的心意,我们心的本质。
你的生机表现是什么?你凭生机而成立,你的生机表现就是语密。语就是气,语和气是没有分别的,现在要举例你的生机,我最方便举的就是你呼吸的气,没呼吸就没生机了,这一点你要承认,所以,你的语密就是修你的生机。宁玛派就是讲这个修现分,我们的气是我们的生机,这个气让我们显现,所以叫现分,也叫语密。
然后,我们有一个现状,这个现状是能分别的,这朵花不同于那一朵花,我一看就知道,这个人和那个人是有分别的,不用知道他的名字,你们这么多人坐在这里,不知道你们的名字,但我看每个人的样子都有分别,高矮胖瘦,年老年少全部有分别,这个分别就不叫分别,叫做明。
为什么不叫分别呢?因为佛家的分别有一个定义,是有肯定和否定的作用在里面,现在我对你们的分别是没有肯定和否定的,我只是认得每一个人不同的样子,我没有说这个样子,我喜欢;那个样子,我不喜欢。如果有,就是分别,无分别心就叫了别,了别就是明,所以叫明分,明分就属于相状了,相状即是身,所以,这是身密。
三密,就是身密,语密和意密,对应我们的明分、现分和空分,就是我们的现状,我们的生机,我们的功能和我们的本质,我们的本性,全部修法,就是这样修的。全部修法,就是修你的生机,所以修法的人一定精精神神,但不是说精神抖擞就不会死,也是会死的,只是说修法的人,心理状态一定是正常的。
学佛,是心理改造是修意,这三样身语意三密,即是说明分、现分、空分,这三分的修习,就可以说是般若波罗蜜多的修习,我们生活的状态,如果是住在三密里面你就会认识自己的生机,不住在三密里面,你就是在消耗你的生机,住在三密里面,是认识自己心的本质,所以很容易知道事情的是非黑白,很容易做一个决定。
遇到逆缘,很容易因应形势将它转成顺缘,所以说:逆缘加持,这个逆缘,是你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,就是由于你认识到自己自身,认识自己心的本质,这是你的意密。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正确,你就有威仪,生活态度不正确,就没有威仪,所以,学密宗修身语意三密,不是很神秘的事,只是学习我们的心理状态,学习我们的生理如何与心理配合,所以,在密宗的修法,有教你 修气脉明点,属于生理的调节,我们有些观想可以使你身体不平衡的东西得到平衡。
例如我们开的康复课程班,是教一些疾病的患者,我们教的第一步是学习呼吸,学习呼吸之后,我们再准备进一步教修明点光蕴,这些全部是根据身与密意来教的 ,这些康复的修法都是我的上师,敦珠仁波切,我的上师敦珠仁波切圆寂的时候,有一个法国女士跪在他的面前大哭,法王的尸身,那时是被法国看护过的,因为尼泊尔国王写信给法国要求不要将敦珠法王的尸身处理,一年后,他们会把顿珠法王的尸身运回尼泊尔装净身,法国那边要派人去看住这个尸体有没有变化,如果这个尸体变臭变腐了,就要即刻火化,结果观察了一年这个尸身全部都没有腐化,没有臭味儿。这个官员看着这个法国女士成天对着法王哭,那个官员就问她怎么了,这个女士说出缘由,她患了很严重的癌症,医生说他只有三个月的生命,于是有人建议他来问,看有没有办法帮她,这样她就与法王见面。
法王见的第一件事就是哈哈大笑,这个女士很反感,我得了绝症,你还这样笑。于是就对她说:“每一个人都是癌症病人,你以为正常的人其实身体都有癌细胞,每一个人都是生与死的,在这个时段你现在死了,在第二个时段你可能就生了,因为你是一条很长的链条,一节一节都是生与死,你现在重视这一节,其实你还有下一节,又是生与死,这是不断的,所以,生与死,其实就是一段一段的生死,如果您以整个链条全部来看,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多长与多短。为什么你非要这一节的长度长一点呢,这一节短点就短点,下一节长点不行吗?你首先要有这样的心态,才有得医治,如果你不是这样的心态,你执着,我现在不能断,我要长的,我现在很害怕癌症细胞扩散,这样就没得医治了。”
这是一个很深的道理,心理影响生理,解开了这个念头,你就能自由自在地面对癌细胞了,其实不是治好癌症,癌症没得治,这只是利益平衡,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有癌细胞,若是你能够平衡癌细胞,就不发病,这就是共存。与它共存就没事了,当你不能共存的时候,就会发病,那这要如何共存呢?就是修身语意三密,所以,我们康复班课程就是教语密,教如何呼吸教六种呼吸法,由这六种呼吸法去控制病情,能够使它不扩散,不发恶,那我们就可以和疾病安安乐乐共存下去,你就不发病了,但不是治好了你的病,只是教你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,继续你的生命力,只是这样而已。
举这样的例子,就是告诉你们,什么叫密宗,什么是修三密了,我们要以三密而住,就是我们的住,身语意的平衡就是住,表现出来的就是依四威仪而住,行住坐卧都有他的样子,是住王舍城的住。
“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”
什么叫做菩萨?菩萨,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义,菩提简义为菩,萨埵义为萨,这就成为菩萨,菩提萨埵,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翻译,就是觉有情,菩提是觉,萨埵可以翻译为有情,这就是说他是入道觉渡的有情,佛渡就是觉渡,其实,萨埵还有一个意义,就是勇识。所以,它不是单纯的有情,它还可以解释为勇识。
什么是勇识?我们的识就不勇,菩萨的识就勇,我们的识为什么不勇?因为我们每时每刻封闭着并建立一个自我,我们的心识想到什么东西都是维护自我,所以我们被自我局限了,由于自我被局限,是故你就没办法勇,没办法精进,精进就叫勇。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一样的。有些人的自我真的只有一个我,有的人的我,大点,最大的,包括了国家、民族,如果能包括到全人类,大同孔子儒家思想,那他就是孔子了,孔子的自我最大,但是他是人类,我们的自我最小真的只有一个我。所以,看你勇不勇,看你的范围有多大,你的精进,你所去到,所照顾到的圈子有多大,你关注的圈子有多大,连圈子都没有,这一个最勇就是菩萨。
所以,勇识,摩诃萨就是大菩萨,摩诃萨埵,摩诃,就是大,萨埵,大勇识,觉的勇识,大勇识,从八地菩萨开始就叫做摩诃萨埵,八地以下就叫做菩萨。现在,他在王舍城鹫峰山住着,和很多菩萨大菩萨一起住。
在这里以上的内容,我讲的就是开经的序分,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,我们下期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