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来藏佛学 • 谈师讲堂 • 文字记录 • 心经外义
【1. 谈师讲堂 • 3.文字记录 • 1.心经外义20讲 • 1.心识与外境 • 1030101】
第一讲 心识与外境
学佛入门难,想要深入研究更加难。想要领略佛家文化的魅力,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它的旨趣;若不得其旨,则诵经终身开卷,也觉茫然。本系列栏目取自谈锡永上师的讲经实录,从谈师的角度,带领大家一同领略心经的旨趣,了解佛家文化。
今天开讲的是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首先,我们要讲这个经的题目。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的这个“心”字,并不是指我们的心识,而是指“精要”和“心髓”。“般若波罗蜜多”这个名词是一个通称,如果将它细分,就可以分为两部分。一部分我们称为:般若波罗蜜多,一部分是:深般若波罗蜜多行。
深般若波罗蜜多行,即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来做行持。佛家的修习分为修持与行持。修持就是要修止观,你们的说法叫“打坐”。看到一个修行人在打坐,你不知道他是在修行,看他就好像只是发着呆,坐上两个小时,甚至三四个小时,其实他有很多东西在观想。他是按照上师所教的仪轨,在那儿修止观。止和观,下次我们会说到,他们有不同的分别。
从表面上说起,就是日常生活的行为,你看他是日常的生活和你一样的喝茶、吃饭、如侧、睡觉,其实,他都是把修行融合在日常生活里,那么,这就叫“深般若波罗蜜多”。如果只是般若波罗蜜多,只能够用来修,他未能把它放在日常生活里,能放在日常生活里面的就叫“行持”。所以心经说:“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般波罗蜜多行时”。
但唐玄奘在翻译时漏掉这个“行”字,如果你对照现存的梵本、藏译本,你就会发现原文是多了一个“行”字的。多了一个“行”字,《心经》就去到了“深般若波罗蜜多行”的层次了。因此,《心经》是所有般若经的精华。
释迦说般若这一系列的经典可以分十二回,就是说十二次的主题。以十二次聚集来说,每次聚集的听众是不一样的。有时候会有特别的听众,有些经典是为了这些特别而讲的,有些是为了令你听了般若,你如何知道修习。你就会对菩萨众说,对阿罗汉讲,有些主题专门对阿罗汉讲,也就是小乘的行人,有些就对大乘的菩萨讲。但总的来说,他的心要就在这本《心经》里。
讲《心经》,按照印度的传规,你会发现,他们全部都按照一个模式,一个系统来讲。这个讲法可以说是依着“内义”的讲法。在此,我就要稍微的说一说什么是“内义”?每一本经论,按照印度的传规,以及现在传入西藏的传规,我们是分:外义、内义、密义、秘密义这四种来讲的。
外义:可以说是介绍这个法门的一些名相,以及这个法门的宗旨,这个法门的概念。如果只是懂外义,你只不过是和这个法门结缘,并没有深入这个法门,这个法门并未对你有益。
如果学到了内义,就是教你如何观修这个法门了,就是说你能够通过观修这个法门,从而认识自己,认识这个法门的义理。那么,就意味着你开始从这个法门获益了。
如果观修一个法门的密意,你就可以通过这个法门与其他法门沟通。这在术语上来说就是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”,由一个法门可以沟通无数的法门。
为何释迦牟尼佛要立这么多的法门?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原理,是迁就着我们人的习性。因为众生根器不同,释迦因类施教。现在内义就是做修习用的,而密义就是用来沟通一切法门的。
你们同样会学很多法门,你们在日常生活里,以煮饭为例。你懂:焖、煎、炖、煮,其实统一起来就是做饭烧菜。从做菜就能分出这么多科目了,如果你只懂外义,那你一辈子就只懂煮鸡蛋了,煮水蛋,你不会煎蛋了。如果你懂内义,你煮蛋很厉害的时候,你自然就懂煎蛋,就等于说你和其他法门沟通了。所以,你的厨艺就越来越精进,你不需让每一个人去拜师。我专门学煮,或我专门学煎,我专门学炒,他学会了一个普通的原理,他就煎、煮、炒、炖、焖、都会了。
所以,内义要有修习而通达,通达后,你自然能够融会贯通。其他的法异门也是同样的宗旨。
如果用如来藏来说,就是说众生都是在现证这个如来藏。如果你喜欢用般若,就众生都在现证深般若波罗蜜多。如果用弥勒菩萨的道名言,用他的术语,就是众生都得到大涅磐、大菩提。由不同的术语,演出的不同的概念,就有不同的道路让你走。这就叫做“一即是多”。
秘密义,只有一个解释:现证如来藏,现证深般若波罗蜜多。
深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如来藏,用不同的名词来建立而已。释迦在二转法轮的时候,他用的名义,就叫“般若”;在三转法轮的时候,他用的名言叫“如来藏”。那为什么他用不同的名言呢?因为如来藏的定义比般若波罗蜜多还要深刻,那我现在用很简单的说法来介绍一个很高深的学理。介绍的时候一定会有遗漏,一定不周密。你就暂时先听我用浅白的语言来介绍这个学理,不要去追求完整的这个意义,因为目前时机还没到。
佛,是指达到一种心理境界的人。成佛之后,在心理上会证悟到一个境界,我们把这个境界称为“智境”。所以,智境,你可以当做是成佛之后的一种心理状态。不过,佛不是叫做“心理”,我们把它叫做“智”。而对于未成佛的我们来说,就是心识,其实都是心理状态,我们心识认识的境界也是心理状态。看到这朵花觉得漂亮,看到那朵就觉得不漂亮,这是你的心理状态。这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境界,我们叫做“识境”。
佛所证的是“智境”,这个智境里面有无尽的生机。由这个生机,就孕育出一切的情器世界。也就是说一切的情器世界,是以佛内自证智境做基础,由这个“基”成立所有的世界,其中包括我们这个时空以外的世界,是周遍一切时间和空间。而我们的世界就在这个智境上边,随着缘法而自己显现出来,这个时候我们就叫“如来藏”。
成佛,证悟的就是这一个基础,就是证悟这个智境。当只是讲这个智境的时候,我们说它是佛的法身,如来的法身,当说这个智境有自显现的时候,这个智境,我们就叫“如来藏”。这个是如来藏的正见。
我现在是按照内义来讲深般若波罗密多,不止只有密义,更加不只有秘密义。按照密义来讲,这本《心经》就不能按唐玄奘的译本来讲,所以我就重新编译了《心经》。
《心经》分广本和略本。广本就有头有尾的,由“如是我闻”开始,结尾是:合十欢喜赞叹,信受奉行。这是绪分和后分。现在印度的论师所传的八篇释师,八个论师讲心经都是从头到尾讲广本,因此,我就按照他们所讲,参考现存梵文的心经、西藏翻译的大藏经,以及中国,除了唐玄奘译经之外,还有很多人译过的大藏经,这样整理成《心经》,我们称为“集译本”,我们就按照这个集译本来讲的。这个集译本里面收着我两本书,一本是《四重缘起深般若》,一本就是《心经内义与究竟义》。
你们看了《四重缘起深般若》,可能都会觉得深奥,其实我介绍深般若波罗蜜多是很通俗的书了,我已经尽量写得很通俗了。一定要从“四重缘起”去理解,才知道什么叫深般若波罗蜜多。所以在这里《心经》前,今天我们就简单讲讲“四重缘起”是怎么回事?这个是讲《心经》前,你们需要知道的东西。我们就一句现在讲的四种缘起来诠释这本《心经》的修持四重缘起:
第一重叫业因缘起,
第二种是相依缘起,
第三重相对缘起,
第四重相碍缘起。
现在一般人讲缘起,大底都只是讲“业因缘起”这个层次而已,如果你们有听过人讲经,或者有看过书,就一定知道什么叫“缘起”了。缘起就是因缘和合,由因缘和合而成立一件事物,这个我们就叫它“缘起”了。比如一个杯子,要有陶泥,要有工匠,还要有人下订单做这个杯子等等加在一起,于是就出现了这个杯子,我们就称它作业因缘起。
再举一个例子,相当于种花,这粒种子你放在抽屉里,它一定不会开花。你要把它种下要浇水,要阳光,要施肥,它才可能开花的,所以说这些浇水等等就是缘了。有缘生起,有一个因,然后有缘就成立这个事物,这个其实只是一重缘起。现在所有讲经的,其实只是讲到了这重缘起,没讲到第二重。
由这重缘起,他们就这样讲:由因与缘成立的事物,这个事物没有自己的性质,没有自己的性质,就不能称为自性,所以叫“无自性”。无自性就空了,因此,就叫无自性空。所以由缘起来讲空性,这样讲是可以的。
不过,这个只是第一重缘起的讲法,如果只抓住这重种缘起,其实对我们的心里没做任何改变,你口头上说:缘起,所以没自性,所以没自性,没自性就空。
现在你口袋的钱非常的“缘起”,非常的“没自性”,非常的“空”,都拿过来吧!一定没有人愿意吧,证明很不“空”了吧。所以这样说“空性”,对改变我们心里没帮助。我们只是用一个理论来解释,解释佛经,为什么讲“没自性”,为什么讲“空性”。如果要修习,就要动用你的现实了。所以,第二种缘起就叫做相依缘起。
什么叫做相依?心识与外境是相依。
外境是什么 ?色声香味触法,事物的形态、声音等等。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成立,其实是跟随我们的心识而成为这样的状态。
我们见到红色,小狗见到的是黑色。这个红色不是它的本质,因为我们的心识,我们就觉得它是红色。小狗见到的绝对不是红色的,小狗的眼睛是没有颜色细胞的,同样,小狗听见的声音是一个符号。我们听见声音绝对不是一个符号,我们一停车,小狗就拍门了,连我们的汽车引擎声它都认得,不只是认得我的脚步声。人会不会听见汽车就知道是谁来了呢?所以,同样是“声”这个外境,狗所认识的声和人认识的声就不同。
所以,外境实际是以我们的心识来起变化的。
由这我们认识到,我们不要执着这朵花一定就是以红色作它的本质,这片叶,以绿色作它的本质。它没本质,觉得它是红,它是绿,是跟着我们的概念给事物的一个定义,由这样一个定义来认识事物,然后我们就将我们的认识当作真实,所以花是红,叶是绿。实际上,外境是依着心识而起变化的,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讲:心识一头依外境而起功能。
我现在讲话有声音,你用眼听不听得到我的声音?现在有气味,你用耳闻不闻得到气味?闻不到吧,这就是证明我们的心识是依据外境来起作用的。没声音的时候,我们只好用眼来看事物,你闭上眼睛睡觉,你的双耳一样可以听到声音,不是用眼来看了,所以闭上眼没事儿,你照样能听到声音,啪一声,你就会站起身了,去看看有没有人叫门,你是靠双耳,你绝对不是靠双眼。所以我们说“相依缘起”,就是说:外境依心识而变现,心识依外境而起功能,这个就是相依缘起了。
我们的心同外境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关系,一切事物是外界,对我们来讲,一切外境的成立是跟着缘起而成立的,跟着我们的心识来成立的,根据我们的心识如何将它变现,我们的心识如何起功能,我们才能见到一切外境,于是我们指一切外境作为真实。所以在这里就不是在讲因缘和合,这里一样有因缘和合的作用,不过不是刚才所讲的业因缘起的层次,而是超越业因缘起。
如果以相依缘起为基础,我们就可以建立各种修行,我们可以用祖师建立的无数的仪轨来教你,你修这个依轨的时候,就是认识心识如何在跟着外境起功能,外境怎样跟心识起变化,起变现。有这样的修行,外、内就沟通了,这样我们才可以称作“入佛”,才可以说叫做登到入了这条路。否则你只是听了一堆名词,听完这些名词之后就忘了,没有它们,所以非常的无所谓,都不知道做什么,现在这样你就清楚由相依缘起。所以一切的止观修习是由相依缘起开始,不是由业因缘起开始。
第三重缘起叫做相对缘起。
在龙树菩萨的《七十空性论》内,就举了一个很精彩的例子。他首先讲什么叫做相依,龙树举个例就说:有子始有父,就是相依了。先要有孩子,才有爸爸,一个人如果没有孩子,无论他多老,因为他没孩子,所以他从来没做过爸爸,不能叫他爸爸,所以,有子始有父。但在现实层面上来说,必然是有父之后始有子的,没有爸爸怎么会有孩子的呢?从言语的概念上来看,讲有子始有父,就是所谓的“相依缘起”。
成立相对缘起,必然要满足两个条件。
第一个条件:不能异离。
父与子两个是离不开的,离开了,子就没有父之名,离开父就没有子之名。所以,不能异离。
第二个:不同时。
子与父的两个人肯定不会在同时出生,必然是父亲先出生,子而后生,所以说不同时,但是要注意的是名言概念上,父与子是同时相依而成立的,只是名相上同时成立。父与子,只是概念上的相依,但在现实层面上,它们肯定不是同时成立。因此我们就可以说,相依缘起是空性,无自身的本质。在《七十空性论》里,龙树就是这么说的,这样,我们就明白相依的定义了,而我们心识和外境就是正好这样的了。
我见到这朵花漂亮,是见到花同时就说这朵花是红色,很漂亮。得出的概念是同时的,是见到这朵花同时生起,同时不能异离的。不能离开这朵花来说这朵花漂亮,离开了这朵花,就没办法说这朵花漂亮了。我现在说在我旁边坐着一个很漂亮的人,但她没出现,不能这样离开她来讲。
因此,我们修法怎么修,
建立一个所缘境,等于“有子始有父”这样建立,然后修止的时候,就专注在这个境界上面。
那专注的第一个境界就是相依的境界,是心识和外界相依的境界。
然后我们在观察的时候,修止观的观,观察到它不是全部相依的条件而成立,等于刚才观察“父子”,它不是真的在名言上的相依,实质它不是相依,是不相依故无自性,这就是修止观了。
现在也只能举这个例子,不能拿一个实际的仪轨来解释,来举例,因为你们不是跟我学法,你们只是听我讲经,如果真的学修持的时候,就应该知道现在给个法本,让你修相依缘起你是如何做抉择,作观修,做决定。
从这里说下去,又要分出来讲了。我们修习有四个步骤。
第一个步骤是抉择,
第二个步骤就叫观修,
第三个叫做决定,
第四个叫做现证。
现在跟着我十多年的徒弟,就是在做这四个步骤,是把一个层次都这么做的。先教你如何抉择,刚才说“有子始有父”等等,这就是抉择,你跟着抉择就见到观修,有观修,你就得到决定,等下会举例给你听什么是决定,然后以现证。
那第三个相对缘起,什么叫相对缘起?
如果从浅的来讲,相对很容易讲,大和小相对,乖和调皮小相对,漂亮和丑相对,老和少相对,这是很浅显的说相对。但从佛家的修习来说,相对就不是只说这些相对,是说:一与多是相对。什么叫:一与多,其实你自己的心就是“一与多”了。
你的心,我们现在说他有色受想行识,因此,有眼耳鼻舌身意,所以你就有眼识,有耳识,你有鼻识就闻到香臭等等,其实只是一个识所显现出来的种种不同功能而已。如果将我们的心比喻成六个窗口,六个猴子在六个窗口上东张西望,实际上是一只猴子起的功能一只猴子在六个窗口左跳右跳,就是这样而已,所以,我们的心只有一个。但是由心所起的功能,那个识就显现出来很多就眼耳鼻舌身意了。如果再详细讲,那就是心所了,有五十一心所了,有几十种心理状态出现了,其实是多。其实就是同一个心,所以,一即是多,多亦即是一。这么多种心的功能,其实就是一个心。一个心可以起不同的很多很多功能,不过,这只是解释“一与多”给你听。
如果正式修习,相对缘起就比较深,是菩萨修的,不是普通的修习修的。
法界是一,在法界中,随缘自显现的情器世界就多了。
你们一定猜不到,在一千多年前,佛家原来已经讲到现代科学可以证明的东西。首先,第一种讲时空,在古代,总是认为我们就是这个时空,总将我们的三度空间、一度时间的世界,看成是一个唯一的存在,没人和我们相同的。我们最厉害了,人为万物之灵。那么,现在给你们讲,其实有一些不适于我们同时空的生命,你们一定承认可以有四度空间的生命,有两度时间的生命,有三度时间的生命,到N度时间的生命,不过我们都见不到他们,等于他们也一样见不到我们。
你以为夜晚望着的那个星空,无数繁星,你以为看见所有的星星就以为看到整个宇宙了,但其实不是的,如果把我们的宇宙比作法界,你所见到的不管有多远,天文望远镜无论有多厉害,你所见到的都是三度空间一度时间里的东西而已,是属于我们的时空的东西,不属于我们的时空的东西,你完全看不到。那么,在佛经里用什么来表达这个概念呢?那么就讲到菩萨的净土了,有些菩萨净土只有香气,有些菩萨的净土只有光,他说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
色就是物质,无色界就是物质,无物质的世界,它只能够用这种话来提示我们,等于是说超越我们时空的世界,所以,佛经不是没有讲超越时空的内容,只不过是当时没有用“超越时空”这个名词而已。
第二种是讲如来藏学说的内容了。
就是说同样一个场景显现,但是与这个场景同时的是由无数个场景存在。佛家的说法是根据业力,共业与别业,一个人的业力与一个整体,这个世界的业力来决定各种场景的现象,这就要说到存在与显现的问题了。量子力学,说有无数存在,我们只有一个显现,是现代物理学,但也是佛家所说的相对缘起。
讲到显现与存在,我们现在看见的只是一个时空,但还有无数时空存在不一定显现出来,这无数的时空,其实是存在于我们假设的一个基础上面,这个基础我们叫做“类法界”,又叫做“本始基”。这是个假设,其实这个也可以叫做“如来藏”,在它上面有无数的世界自显现,超越时空的自显现,也有些存在而不显现,所以相对缘起就是说:一即是多,多亦即是一。一个基上有无数个自显现,无数个自显现,可以总集在一个基上面。
第四个,相碍缘起。
人是受种种相碍而成的,世界也受种种相碍而成立。
什么叫相碍?
相碍就是局限,就是条件。人,要靠氧气才能生存,氧气就是相碍;人要立体才会成立,立体就是我们的条件,你不是立体的,一定不存在这个世界,都不知道是什么。任何事物都一定要服从它的局限,服从它的相碍,克服它,能够适应这个相碍,你才能可以显现,否则,他不能显现。这就叫相碍缘起。
所以能够显现出来在我们的世界的东西,一定是立体的三度空间一度时间。什么事物都会老。一条毛巾有时限,会老; 一只杯子会老,一块岩石都会老。如果在两度空间的时候,事物就未必会老,如果四度空间的事物就一定不在我们这个世界出现,这就是相碍了。
这样,我们从四重缘起知道,业因、相依。相依,就是心识和外境。相对,相对就是一个基有无数个世界。还有相碍,相碍是服从、是局限,由此来成立事物。从四个层次看事物的成立,这就是讲: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基础了。我就跟着这四重缘起来讲《心经》。
《心经》在印度是说法,是跟着五道来讲的。五道就是由凡夫成佛的五个过程:资粮道、加行道、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。我们下次再来讲这五道,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。我们下期再见。
【五十一心所】
五遍行: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。
四别境: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。
四不定:悔、眠、寻、伺。
十一善: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
六烦恼: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
二十随烦恼:忿、恨、恼、覆、诳、谄、憍、害、嫉、悭、无惭、无愧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惛沈、掉举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乱。